
青神竹编大名鼎鼎全能型竹编大师、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名列到四川新八大家之一,创建双流永安双坝非遗博物馆。
殷超,字崇超,号食竹人,出生于1960年4月,自幼好学。4岁时,就随母学习竹扇的编织,在读书时放学回家就炼上了“童子功”。1977年高中毕业后从事专业性的竹编创作。殷超对于竹编工艺情有独钟,加之他自已刻苦钻研,1970年代末就成为青神的骨干创作人员,再加之殷超对书画艺术的酷爱,从而萌生了把竹编与书画结合起来这个思路。1982年,殷超历时33个小时,用坐标编织法完成了当时最复杂的图案“乐山大佛”,此挂屏长宽73×32厘米,使用的竹丝细度达到了1/6厘米,这件竹编画屏作为珍贵的国礼送给了联合国人口普查团的客人,同时也是平面竹编从扇子、枕席过渡为画屏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当时的竹编行业以及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乐山大佛”的成功引起了殷超对原始的坐标编织法的反思,这种方法先得把要编的图案一格一格地描在坐标纸上,编织时再。从坐标上去一格一格地数,使其与之编织的竹丝相对应,效率极低且不易学编。怎样才能提高编织效率和速度?怎样才能使画面更加细腻柔和?经过了数十次的试验和近半年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究制出了一种编织法“草图快速编织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不仅在编织上提高3~5倍的效率,同时在图案的设计上还能提高五至十倍的效率。随后,系列竹编工艺精品相继问世,在大师们的巧手下,细如发丝、薄如蝉翼的竹丝编织成了一幅幅似绢如锦的画面,山水、人物、花鸟和书法作品跃然“竹”上,栩栩如生,竹编工艺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继1984年青神大型竹编《乐山大佛》跨进联合国大厦后,殷超的精编竹扇系列、《中国四大美人图》、《百寿图》、联中竹编厂的《八仙图》、《仙佛图册》、《折叠帽》,陈云华和中岩竹编厂的《中国百帝图》《九龙屏》《百子屏》和大型精编长卷《清明上河图》等集如蝉翼,光洁如绸,精美绝编的珍品源源问世,频频获奖,世人叹为观止。
殷超在成功地运用了自已发明的编织办法的同时,认真进行了总结,以历代名人字画为主体与竹编工艺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匠心艺术——竹编名人字画。经过了两年的努力,以王羲之,苏东坡,郑板桥,徐悲鸿等历代大家手迹为题材的系列产品问世了,在业界引起了轰动。殷超被四川省政府誉为“竹编状元”载入《蜀乡状元谱》。至此他又研究用更细,更薄的竹丝来表现更复杂的图案和人物,把竹编艺术推向又一个高峰。1987年精编隐形观音“现身了”,金奖产品《百寿图》出世了,竹编极品《中国百帝图》、《清明上河图》取得了国际国内数个大奖。最具威慑力的世界竹编巨著《五百罗汉图卷》长达40米,在图内外大展中让人们十分惊讶,堪称惊世之作。竹编艺术让殷超在国际国内荣获了数十个大奖,数十件作品被有关文博单位收藏。
1989年,殷超以中国民间艺术家身份出访欧洲十多个城市。后又相继出访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韩国等。2000年在韩国金竹轩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2004年分别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澳门……会展中心,举办个人作品展;2004年,殷超被评为“四川新八大家之一”,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2008年先后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其作品在奥运会祥云小屋展演。近年来,韩国光州电视台,香港亚洲卫视,澳门卫视,中央电视台,青海综合等数十家电视台和国内外数十家杂志和报刊作了报道。
在竹编艺术生涯中,殷超走过的是一串串闪光的足印。今天的殷超正不断努力创新,再创作竹编艺术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