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郫县“古城鸟笼”非遗传承人,其父王修其(已故)是古城鸟笼创始人,被人尊称为“王伯”。王伯编制的鸟笼都是价值上万的精品,每年都有无数人慕名而来,皆以收藏王伯手制的鸟笼为荣稳,手摸不够润泽。”
提到鸟笼的销售,王明文表示全国各地甚至东南亚都有,但坦言主要还是在四川。这是什么原因?“竹子是碳水化合物,遇到不同气候不同环境会变形、开裂,所以不易出很远,也使得鸟笼不像书画那样容易保存。比如之前一个鸟笼从四川到新疆,直接开裂。”此外,王明文透露还有上海、广东等地买四川的材料回去加工,“但由于长期积习的工艺不同,其效果不理想。”
如何解决川笼出川,是王明文研究的课题,“材料是症结,我的想法是尝试各种突破,减少气候对材料的影响,借鉴其他行业或艺术门类的东西。比如与其他材料结合,如木料,或者镶嵌一些东西,对关键部分加固等等。另外,底端的,也可作为产品来推出,向北笼、苏笼学习,做成规模。能想到的我都会试,不行再想,艺无止境,只有不断创新,出更多精品,才能更好地传承这门手艺。”
“这是一门非常枯燥、清苦的事业,需要性格好、细心、随和、不急躁的人,要学成至少三五年,还不能半途而废。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苦,在他们看来,这行的收入和付出,太不成比例。”
此外,虽然鸟笼有着自己小众但热情的消费市场,但王明文还是能感受到普通大众对这门“非遗”艺术的冷漠,“有时候听了别人的话,觉得自己太不起眼了。”不过欣慰的是,市场对鸟笼有需求,也有年轻人愿意学,目前王明文就带着徒弟在做鸟笼。另一方面,郫县古城镇政府正以打造“中国鸟笼第一镇”为目标,准备成立古城鸟笼专业合作社、鸟笼工匠协会和鸟笼文化展示销售中心,希望保护和传承这门难得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