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峰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刘嘉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四川省艺美术师。从事竹编工艺品的制作与研发数十年,在众采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竹作画、设计新颖,技艺精湛的技艺特征,具有 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我国竹编艺术中独树一帜。其作品多次获得民间传统艺术类高级别奖,并注重竹编人才的培养,使竹编工艺传统的传承与光大具有了人才的保障。刘嘉峰在竹编工艺领域是一位公认的具有代表性与影响力的人物。
 
       
 
 
 
 
    刘嘉峰祖上三代都是竹编匠人,自6岁起他就跟着父亲学习竹编,从小耳濡目染。他悟性极高,自己钻研如何在竹扇上编字体,如何用恰当的竹料编成精致的作品。

中学时,他就能独立做竹扇,成了远近闻名的竹编天才,这也为未来的竹编艺术流派“刘氏竹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70年代,刘嘉峰首创独具特色的提花瓷胎竹编,以瓷器器皿为胎,用纤细如发的竹丝、柔软如绸的竹篾依胎编织而成,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
    上世纪80年代,刘嘉峰又独创竹编字画,采用更为巧思的三层编织法,其作品主题突出、十分精细。“刘氏竹编”自成一派,经过几十年的时光沉淀,愈加光彩夺目,具有“薄如翼,细如丝,轻如尘,织如锦”的艺术特点。
   
     刘嘉峰坚持
传统手工艺制造,从选材到完工皆亲力亲为,十几道工序全凭一双手和一把刀,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就提花瓷胎竹编为例,刘嘉峰精选优质慈竹为原料,最好选用一年生的嫩竹,质地细嫩、水分充足,只选取中间五六节,颜色一致,没有斑点虫蛀的部分。将竹子切片晾晒半个月后烤色,再做成轻薄柔软、色泽光亮的竹丝,一百斤的竹子只能抽出八两丝,竹丝断面必须全为矩形,厚薄均匀,粗细一致。最难的还是编织步骤,先以带有图案的矩形竹丝进行平面竹编,再将平面矩形的竹编围在瓷胎中部,将纬线上的竹丝头藏在经线的竹丝下面,以达到拼接无缝的效果。

     瓶底和瓶口用立体竹编方法编织,并与中间的平面竹编衔接,一件提花瓷胎竹编作品就做好了,竹丝和瓷胎宛如天然生成、浑然一体。淡雅的茶器、精致的花瓶、古典的鸟笼……每一件瓷胎竹编作品都颠覆了你对传统竹编的印象。

      刘嘉峰的竹编作品还荣获多次国内外大奖,“刘氏竹编”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