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竹产业双创孵化基地暨竹文化交流中心成立

 新闻动态     |      2018-06-28

9月30日,正值中秋、国庆双节之际,成都市竹文化发展研究会联合成都望江楼公园、青神县政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产业园区——青神县竹编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共同打造的成都市竹产业双创孵化基地暨竹文化交流中心正式成立。
 
成都市竹产业双创孵化基地暨竹文化交流中心坐落于成都市望江楼公园。从望江楼公园南门进来,随处可见的竹子让人心旷神怡,信步走到成都市竹产业双创孵化基地青神馆,馆内展出各色各样的竹工艺制品,无论是从实用还是从艺术角度,这些竹工艺品都让人爱不释手。

 
众所周知,成都望江楼公园作为全国独一无二的竹文化城市主题公园因其人文历史悠久,文化沉淀丰厚,辅以植载培育了世界范围内过半数的竹子品种而成为在成都继武侯祠和杜甫草堂后最具人气和影响力的城市公园。成都市竹产业双创孵化基地青神馆与望江楼公园浓浓的竹气息相得益彰。

 
2014年,李克强总理首次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要在中国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2015年,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全国掀起了“双创”浪潮。

 
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加快速发展新经济、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发展新引擎,建设一批双创示范基地、扶持一批双创支撑平台、突破一批阻碍双创发展的政策障碍、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双创模式和典型经验。201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指示要以促进创新型初创企业发展为抓手,以构建双创支撑平台为载体,引导双创要素投入,依托双创资源集聚的区域、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等不同载体,支持多种形式的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成都市竹文化发展研究会旗下的成都市竹产业双创孵化基地暨竹文化交流中心在这样的文化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我国古今文人骚客,嗜竹咏竹者众多,留下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等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竹子,还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和“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四川省是全国竹子栽种面积排名第二的竹子大省,尤其以青神县的竹编产业园区和竹产业双创孵化基地而闻名于世。青神竹编启蒙于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明、清时代得到了初步发展,改革开发后实现了加快发展。在蚕丛文化、东坡文化的影响下,青神竹编实现了从传统家用竹编、手工作坊到工业化生产的转变,经历了从一村一品、县域优势特色产品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越。

 
青神馆内展出了一件《隐形观音》竹制品,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拍照欣赏。《隐形观音》由青神县竹编产业园区竹编艺术大师陈云华纯手工制作。陈云华获评世界杰出人士金盾、竹编工艺美术大师,成为国际竹藤组织自1997年成立20年来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在他的带领下,青神县创建了由文化部颁发的“中国竹编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青神竹编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青神县云华竹旅有限公司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中国竹业龙头”、“四川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称号。

 
针对竹子在中国早已深入人心,其在人们心目中崇高的精神地位和象征,因此,成都市竹文化发展研究会聚焦竹子,聚焦竹文化和竹产业,联合青神县政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产业园区——青神县竹编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依托成都市望江楼公园,共同在公园内落地开设了竹产业双创孵化基地暨竹文化交流中心。旨在通过这样的平台,联合省内外竹文化研究机构、竹产品生产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以及投资机构、金融机构等,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谋发展,并结合当今创新创意的新思维、新模式,将传统的竹编工艺生产作坊型经济,发展到集文化与创新并举、产业和资本相融的现代新型创业平台和产业链集群,打造出一系列既有文化观感、又有实用价值的系列产品。



 
同时,推出各种与竹子有关的音乐、书画和剧作等,致力于将打造竹编工艺产品与竹艺生活用品生产基地、竹文化创意设计与创新孵化中心、竹产业商品博览、会议会展及交易中心、竹文化主题公园及竹生态种植观光园区以及竹产业总部基地及竹文化非遗传承基地等业态来,最终形成一个以竹子为主题的产业生态链,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